学习2024年总书记考察湖南心得体会

 学习2024年总书记考察湖南心得体会

  以“新质生产力”解锁乡村振兴“新”力量

  在近期落幕的全国“两会”上,“新质生产力”作为一股清新的风潮,受到广泛关注。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国两会结束不到一周,总书记赴湖南考察,并在长沙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对“新质生产力”的强调进一步突显了其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地位。这种“新”生产力,代表了融合性与创新性的经济活力,对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不可估量的赋能作用。

  立足新征程新起点,“广袤田野”正成为展现新质生产力的“新赛道”,承载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使命。以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解锁乡村振兴“新”力量,实现宜业宜居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潮流,是推动乡村向“新”方向发展的关键。

  以“新”为出发点,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守牢创新“主阵地”。科技创新是推动国家繁荣、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重要支柱,“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应跨出学校、研究所,深入到广阔的乡村领域,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实际力量。利用现代农业科技赋能产业发展,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提升工作效率,以及通过新能源技术确保乡村的安全生产,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正在基层沃土中生根发芽。加强政策支持,鼓励产学研的协同创新,利用科技市场的广阔,定期组织科技成果推介会,企业需求对接会,让“知产”顺畅转变为“资产”,鼓励基层从业者勇于创新,大胆实践。

  以“质”为立足点,厚植乡村资源沃土,垒砌产业“黄金台”。产业的兴旺是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优良的产业质量是新质生产力的标志。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壮大,必将全面提升产业发展的层次,加速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立,创造巨大经济价值。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态路径,发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示范引领,积极探索“蓝天碧水青山”向“资产资本资金”转换的最优路径,发挥地方特色资源优势,推动“旅游+”战略和品牌产品开发,助推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以“生产力”为落脚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注入发展“源头水”。创新的关键在人,新质生产力的根基在于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人才是驱动创新的首要因素,是实现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核心资源。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要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理念,让基层一线成为培育人才的主战场,不定期选派人才下沉基层锻炼,多措并举走访外来人才、返乡大学生、乡土工匠、外出乡贤,建立乡村人才库,让越来越多的“乡村能人”登上舞台、展示才能,激荡乡村振兴一池春水,让“新质生产力”在人才建设中释放核心动能。

  风劲好扬帆,奋进正当时。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场激烈的“竞速跑”,也是一场持久的“马拉松”。我们要坚定信心,锚定目标,铆足干劲,以科技创新赋能乡村振兴,厚植产业发展的沃土,并以人才建设为核心推进乡村全面发展,乡村振兴的“新”力量将不断涌现,推动乡村实现高质量发展,走向繁荣富裕的未来。

  “三个结合”让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行稳致远

  近日,总书记来到湖南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区考察,并与当地种粮大户、农技人员、基层干部和村民亲切交流,了解春耕备耕情况。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进入新时代,农业作为传统产业也亟须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发展,把“中国饭碗”牢牢地端在手上,把“乡愁乡情”久久地留在人心。

  坚持“研”与“用”结合,以研促用,以用辅研,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大步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技术迭代让农业设备日新月异,高端的机械设备覆盖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智慧农业设施让作物的日常生长情况在大屏上一目了然。农业科研人员要当好农业发展的“抽水泵”,立足地区实际高瞻远瞩,整合地区各级各类科研资源,着力攻克农业相关核心技术,积极寻求产业合作、匹配市场需求、落实成果转化,让科技“浪潮”在广袤田野上“奔涌不息”。面对乡村地区农业技术推广困难、设备应用少、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等问题,广大基层干部要当好乡村农业生产的“传感器”。借春备耕之机深入摸底调研,鼓励、引导农户使用便捷、高效的“新农具”,了解农户生产对设备、技术的需求,将影响设备使用、技术应用的痛点难点问题及时反馈给上级部门,让设备和技术“用有所效”“常用常新”。

  坚持“新”与“旧”结合,于旧育新,以新育旧,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稳步走”。总书记一再强调:“要把我们的事业发展好,就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奏响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协奏曲”,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坚持“新旧共育”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方面要推动“旧人”更新,于旧育新。精心组织农民参与各类农机农技培训,以本土化的语言传授“深入地头”“深入农心”的知识和技术;应搭建好农户与专家沟通的“桥梁”,必要时邀请专家“点对点”“面对面”地解决农户育苗、播种、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难题;深入挖掘各类“乡村工匠”“乡村能人”,加强对人才的资金扶持和技术引导,以评选、赛事等形式打造本土农业人才释放才能的平台,增强本土农业人才干事创业的信心。另一方面要聚焦“新人”培育,以新育旧。以“分级培养”的教育课程体系、“多元共建”的实践教学基地、“深入互动”校企合作和“动态跟踪”的创业指导,为有志于扎根乡村、开创农业“新天地”的“新农人”提供“全链条式”服务和指导,推动新农人将新技术的“良种”洒遍“村口巷尾”、洒满“田间地头”。

  坚持“大”与“小”结合,以大生小,以小生“大”,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一直走”。传统农业投入产出效益较低,“以农富农”需要融入产业发展新思路。立足地区发展优势,做好农业“大基础”,做精农业衍生而来的“小亮点”,着力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围绕“农”字写好“农产品”“农文化”“农旅游”新篇章,全面激发乡村发展动能。提升“农产品”竞争力,通过现代化、智能化设备实现增产提质,整合资源构建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以过硬的质量和丰富的品类打造群众“买得起”“信得过”的农业品牌。增强“农文化”在地性,挖掘乡村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精心组织各类传统民俗活动,悉心传承地方传统技艺,用好用活“农家书屋”“文化礼堂”等乡村文化空间载体。打造“农旅游”新场景,以生产基地为主,休闲配套为辅,开发“定制农业”“精致农业”“观光农业”“互联网农业”等多种农旅模式,积极探索乡村旅游的无限可能,让乡村特色资源真正释放巨大活力。

  强化组织“支撑”激活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成为高频热词。总书记先后在黑龙江、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湖南长沙等多个场合,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强调和要求,为我们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引。组织部门要细悟总书记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和部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大力强化基层组织、干部队伍、专业人才“三大支撑”,激活新质生产力发展组织“动能”。

  强化基层组织“支撑”,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固本“聚能”。党的领导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加强党建工作与新质生产力的有机结合,强化党组织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体系,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力量。要在继续建强现有基层党组织的基础之上,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当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等,有规律、有目标、有步骤地推进数字经济、量子科技、聚变能源等新兴产业链的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对新质生产力的政治引领、组织引领和机制引领,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动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服务企业、帮助企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新兴领域和新兴行业设立党员责任区、创建党员示范岗,积极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确保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每项决策部署都能得到贯彻落实,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固本“聚能”。

  强化干部队伍“支撑”,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蓄势“赋能”。干部是推动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理念新的高素质干部队伍。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组织部门要有新思路、新突破、新举措,以更严要求、更大力度扎实做好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工作。围绕新兴材料、新兴领域、网络技术等新质生产力相对集中、干部平时接触较少的产业或行业,开展能力培训,广泛汲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知识,补齐知识短板,强化能力提升。要坚持注重实践,把想干事、能干事、肯干事的干部,放到“创新发展一线”锻炼,切实增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思维和本领,并将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的实际成效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的重要依据。大力宣传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的先进典型,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良好氛围,引导干部争当改革创新的实干家,凝聚起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合力。

  强化专业人才“支撑”,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质“充能”。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合理培育、引进、使用更高素质的人才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组织部门要不断加大人才的选育管用力度,强化人才支撑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聚焦产业需求,在中央人才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发展实际和产业需求,重点补短板强优势,不断完善政策,解决人才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持续扩大对急需人才和团队的“虹吸效应”。要深入企业和人才群体中调查研究,摸清企业所需、人才所盼,下大力气抓好企业人才培育,强化专业化产业人才培训力度,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邀请专家教授等授课指导,不断提升人才的专业化水平。同时,要注重关心关爱人才,想人才之所想,急人才之所急,着力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社会环境,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推动实现人才集聚与发展新质生产力同频共振。

  读懂“新质生产力”铆足干劲“争上游”

  近日,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从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到多个调研、会议场合强调其重要性,到今年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题学习时系统阐释,到两会期间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释放出鲜明的信号就是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

  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新课题,首要的就是要读懂这个新质态的核心要义,深入认识新质生产力“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关系,抓住“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个“牛鼻子”,着力解决目前关键技术“卡脖子”、产业发展“大而不强”等问题,与时俱进建立与之相适宜的新型生产关系。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要把信心强起来,集中力量攻坚、汇聚资源发展、凝聚共识落实,始终坚持创新为先发展高科技,改革为帆激发高效能,实干为桨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推动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赋能添力。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翻开世界发展史,三次工业革命的飞跃,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和大飞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发展的轨迹,持续推陈出新、赓续创新是这个飞跃的“活力因子”。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综合国力持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始终没有变,在一些领域产能过剩,一些地方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能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需要。新年伊始,总书记寄语大家“要奋起直追,努力实现并跑甚至领跑”,我们必须要抓住创新的源头活水,对标“新质生产力”的新方向、新趋势努力,瞄准“卡脖子”难题攻克核心技术,前瞻性集中力量向顶尖科技聚焦,用好新能源、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的优势,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步发力,在比学赶超、提质进位中抢的先机、拔下头筹。

  一个行动胜于十大纲领,真抓实干是唯一的实现路径。总书记强调,“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当前,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发展“新质生产力”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唯有真抓实干才能抓住机遇,赢得发展的“主动权”。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解放思想辩证的看待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关系,与时俱进认识当前形势,进一步振奋“干”的精气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根据自身条件、本地资源、产业基础,确定干的目标、干的路径、干的方法,杜绝“喊口号”,防止“一刀切”,反对“齐步走”。求真务实拼经济、搞建设、惠民生、保安全,切实围绕既定目标抓落实,把党中央各项决策不折不扣落实落细,以实实在在抓落实的成效推动现代化强国建设再上新台阶。

  开稳开好“新质生产力”这趟“直通车”

  3月18日,总书记来到湖南长沙,走进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了解当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情况。从2023年在地方考察时提出,到今年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和全国两会上的深入阐释,再到这次地方考察再次聚焦,总书记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明确要求、作出有力指导。党员干部要牢记嘱托,深刻领悟新质生产力背后蕴含的时代内涵,把稳“科技创新”“因地制宜”“人才引育”方向盘,开稳开好“新质生产力”这趟“直通车”,更好地推动高质量发展。

  把稳“科技创新”的方向盘,将直通车开向“深化改革”,让新质生产力带动“赋能聚变”。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特点是在“新”。总书记指出,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既要防止忽略、放弃传统产业的机械唯物主义做法,也要防止出现墨守成规、裹足不前的保守主义做法。要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营造宽容的创新文化氛围,以不竭的创新动力,催生出更多“从0到1”的突破成果、“从虚到实”的产业化落地,让创新的萌芽茁壮成长。

  把稳“因地制宜”的方向盘,将直通车开向“新兴赛道”,让新质生产力释放“最大增量”。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根据各地区、各产业的已有基础,确定发展重点方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聚焦科技领域的“卡脖子”环节,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大的内生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有只争朝夕的速度,又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在实现传统优势产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基础上,持续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助力企业深入开展技术革命,做到因势而动、顺势而为、循势而行,培育新动能、开辟新赛道、激发新活力,以新兴产业为抓手挖掘新质生产力,从而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

  把稳“人才引育”的方向盘,将直通车开向“源头活水”,让新质生产力激活“一池春水”。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一方面,各级组织部门要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发展理念,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加大人才振兴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一流的科研工作平台和生活环境,打好引才育才留才用才的“组合拳”。从而,不断充实科技人才“蓄水池”,为科技强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另一方面,新时代的人才既要有爱国情怀,也要不断拓宽自己的国际视野,敢于直面矛盾和问题、善于化解矛盾和问题,聚焦群众关注的民生领域攻坚克难,争做有理想、有志气、有才干的实干家,在新时代干出一番事业,更好为国争光、为民造福。

  体悟“新质生产力”背后的“心”力量

  近日,继两会期间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因地制宜”之后,总书记到湖南长沙市考察当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情况,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出重要实地指导。答好生产力的“新质”课题,干部队伍素质的“新质化”是必由之路。立足新征程新起点,广大党员干部要敏锐察觉到战略方向调整的“突破点”,从“新质生产力”体悟“心”力量,聚焦思想观念、为民本领、工作实践的“新质化”,在“三忌三宜”中砥砺“求变心”“上进心”“实干心”,争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先锋队和排头兵。

  忌“墨守成规”,宜“解放思想”,在“不日新者必日退”的思想新境界中筑牢“与时俱进”的“求变心”。总书记指出:“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回溯历史长河,社会的变革和进步始终离不开思想的突破与创新,每一个重大进步、每一项重大成就,发端于解放思想,得益于解放思想,与解放思想相伴相生。面对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难点、瓶颈,唯有思想上“破冰”,行动上方能如愿“突围”。广大党员干部要善于思考,主动谋划,坚决破除“固步自封”的狭隘思想、“求稳怕乱”的保守思想、“坐而论道”的飘浮思想,用发展的、动态的眼光去研究基层工作,大刀阔斧地改革,用新举措、新办法解决新问题。要善于巧借“他山之石”,借鉴发达地区在发展规划、招商引资、产业布局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典型做法和思维理念,以“不破法规破常规”的思路对标先进、探寻新路,立足于地方特色资源和优势长处,将先进经验和本地实际相结合,顺利用解放思想的“金钥匙”打开高质量发展的“幸福门”。

  忌“有心无力”,宜“苦练真功”,在“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人生新境界中练就“时不我待”的“上进心”。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不仅要有担当的宽肩膀,还得有成事的真本领。”当前,中国式现代化迎来高质量发展关键期,追梦征程遇到新矛盾新挑战,正所谓“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唯有练就过硬本领,方能抢占发展“新赛道”、跑出创业“加速度”。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时刻保持“赶考”的清醒和坚定,牢固树立“本领恐慌”的危机意识,增强与时俱进“升级扩容”的紧迫感,对标对表高质量发展所需的各项能力,时时对照检查、处处自我提醒,不断更新和群众打交道的本领、理论联系实际的本领、防范化解风险的本领,以“百尺竿头须进步”的志气“突破自我”。要用好一线“练兵场”,主动担当、主动靠前,深入基层、直插一线,从群众的“真知灼见”中洞察“民生所需”,从群众的“急难愁盼”中增进“躬耕之能”,努力成为服务群众的“行家里手”。

  忌“纸上谈兵”,宜“坐言起行”,在“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精神新境界中磨砺“踔厉奋发”的“实干心”。抓好落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新时代党员干部的“从政之本”。政策千好万好,不抓落实就是“空中楼阁”;千招万招,不抓落实就是“纸上谈兵”。广大党员干部应牢牢把握“实”的要求,力求“干实事、说实话、见实绩”,持续推动工作高质量发展。要在立说立行上下功夫,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扛起发展大旗,坚决摒弃做“表面文章”假落实、搞“花架子”慢落实、耍“嘴皮子”不落实,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干劲、闯劲和韧劲,自觉干、马上干,让新质生产力“路线图”蝶变“施工图”。要在攻坚克难上做文章,面对全新发展课题,要找准痛点堵点、抓住核心要害,投身乡村振兴、社会治理、服务群众等重点任务,打通“梗阻处”、突破“关卡点”,把“问题清单”变为“履职清单”、“履职清单”变成“幸福账单”,当好高质量发展的坚定行动派、实干家。

  下足人才发展功 培强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

  3月20日,总书记在湖南省长沙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从2023年在地方考察时提出,到今年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和全国两会上的深入阐释,再到这次地方考察再次聚焦,总书记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在兹念兹。

  “人才不振,无以成天下之务”。人才是新质生产力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背景,要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在育、留、用上下足功夫,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激励引导人才在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积极作为、奋发有为,让人才成为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最强动能。

  在“育”字上下功夫,营造人才成长提升的良好环境。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道:“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加强人才的培养教育,以优秀人才为支撑,是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的关键。要在抓实人才引进的基础上,健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人才成长投入机制,以丰沛的资金拓宽人才培养教育的渠道;要完善人才竞争成长机制,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开辟“绿色通道”。“操其要于上”也应“分其详于下”。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探索把对优秀人才的培养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集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研攻关、创新平台建设等相“嫁接”,为优秀人才茁壮成长、综合提升提供更加肥沃的土壤,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之基。

  在“留”字上下功夫,营造人才安心扎根的良好环境。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制定“人才九条”,营造了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吸引大量人才聚集,并安心干事创业,为正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则愈匮。”人才服务好不好,是关乎留住人才去留、是否安心干事创业的一件大事。要加强人才工作力量和资源的整合,围绕人才创新创业与生活保障的全周期、全方位需求,重塑业务流程,实行“一号申请、一套材料、一窗受理、一站办结、一网通办”。要切实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探索建立线下人才综合服务平台,集成办理奖励申报、子女入学、个人就医等服务事项,通过设立网上服务专窗、开通人才服务热线,快速受理代办服务事项、解答人才政策、倾听人才诉求。同时,探索实行“人才绿卡”制度,为人才提供创业投资、餐饮住宿、旅游交通等优惠和便利,以增强人才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设立人才“保姆式”服务专员,及时跟踪解决人才在科研攻关、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困难,确保其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刀刃上,切实做好“拴心留人”这篇大文章,保障人才在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静心做学问、搞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在“用”字上下功夫,营造人才奋发上进的良好环境。“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掩其所短”。只有科学评价识才,让人才尽情施展才华,才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进一步发挥人才的最大潜能。要进一步优化人才评价,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短期评价和长期评价相结,根据不同职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才特点和职责,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围绕技术先进性、成果转化以及市场应用前景等内容来“论功行赏”,激励引导人才在比学赶超中奋发上进。要让人才有面子、有台子,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引导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创优人才施展抱负的平台,加大对知识产权和原始创新的保护力度,激发企业和人才的原始创新动力,并紧紧围绕新质生产力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聚焦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企业为中心集聚创新资源和人才资源,完善和搭建以领军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吸引和激励更多优秀人才到企业和产业中发挥更大价值,在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中,让人才的聪明才智充分涌流,使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始终强劲。

  让发展新质生产力“第一资源”活起来

  近日,总书记在湖南省长沙市,先后考察了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和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了解学校用好红色资源、坚持立德树人和当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情况。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力量已经成为竞相发展的核心力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人才这个“第一资源”。集中精力把该管的事管好、该做的事做好,真正让发展新质生产力“第一资源”活起来,让高水平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得到最大限度释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集智献力。

  在人才引进上多下实功。各项事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求贤若渴、广纳英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方能把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引进来。必须在人才引进上多下实功,不走形式、走过场,用实际行动念好“实”字诀,持续推进人才的对外开放,打破地域、领域、专业的限制,以海纳百川的气派、开放包容的风格,更加积极主动地吸引各方人才。加快建立集聚人才的体制机制,充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既兼顾大环境,又注重个体差异,还掌握流动规律,不断完善人才发展平台的软硬件设施,使其更加符合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更加符合优秀人才的心理预期,用拴心留才的良好氛围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各展所能。

  在人才培育上多见真章。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和第一动力。人才的能力素质,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新质生产力发展。在人才培育上多见真章,才能让发展新质生产力“第一资源”活起来。要注重加强校企合作,推行“订单式培养”,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使得学校培养的实用性、针对性更强,能够有的放矢地为企业“量身定制”人才,确保人才能够适应企业所需、发展所需。要深入分析研判产业优势和未来发展方向,秉持“缺什么学什么”原则,培养各方人才,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科技创新一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出一份力。要坚持使用是最好的培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把各类人才凝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事业中,在实践锻炼中更好地开发和使用人才,让高水平人才有为更有位。

  在人才激励上多想办法。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至关重要。在人才激励上多想办法,充分发挥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双重效应,对使得人才没有后顾之忧地创新创造颇有益处。因此,既要注重精神激励,多用事业感召,把事业作为吸引、激励、留住人才的关键,结合产业布局需要、企业发展实际,为人才搭建足够广阔且有发展空间的舞台,多为其创造领衔项目、承担课题的机会,让英雄有用武之地。又要注重物质激励,多用价值体现价值、财富回报财富,不仅从待遇上保障,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使得利益分配更合理、股权分红更诱人,关注各类人才的“关键小事”,做好做细衣食住行,确保人才引进来、留得住。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让发展新质生产力“第一资源”活起来,就是要充分调动好“第一资源”的积极性、创造性,在引进上下实功、培育上见真章、激励上想办法,使其更有地位、更有荣誉、更有干劲,在新征程上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以组织保证夯实“新质生产力”根基

  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从总书记首次提出到全面系统阐释基本内涵、方法论以及到湖南深入科技创新企业调研,生动阐释了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反过来指导实践的发展理念。组织部门作为管党治党、培育干部人才的重要政治机关,要始终坚持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围绕经济发展中心、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局,在筑牢思想根基、锻造堪当重任高素质干部队伍、培育高精尖人才上聚力用劲,不断提高组织工作质量,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筑牢创新理论思想根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放思想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开关。新质生产力作为经济发展的新起点,其在实际中发挥动能效用,关键还在于我们要能够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工作全过程。这就要各级组织部门要聚焦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发展等前沿理论阵地,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分领域分专题举办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培训班次,引导党员干部树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维,跳出“舒适”圈,敢于突破旧有的思维定式和工作模式,积极拥抱新技术、新理念。不断培育党员干部大局意识、创新思维和系统观念,探索适应新形势的工作机制和模式,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活力。以理论实践和实践锻炼推动党员干部把主题教育中激发出来的学习工作热情转化为促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强化人才资源智力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靠“人”,特别是用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组织部门作为党管人才的核心部门,要牢牢聚焦高水平创新型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在引进和培育人才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吸引各类优秀人才投身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事业中。要以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为目标,不断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推动形成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生态,筑牢人才发展顶层设计“支柱”。创新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招才引智平台,在优化培养方式上推陈出新,既要抓好传统领域人才培养,更要围绕高新科技、绿色发展等新兴领域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做到在新产业中培养人、在新模式中锻炼人。同时,要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完善职称和薪酬制度,坚持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解决好人才住房、子女教育、交通出行等问题,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凝聚干事创业磅礴力量。蓝图催人奋进,逐梦惟有笃行。干事创业的出发点是推动发展,落脚点则在干部身上,没有一支能担重任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将举步维艰,难以顺利到达成功彼岸。各级组织部门应将提升干部能力素质、提振干事创业精神气和干部作风能力建设列为“置顶工程”,从新录用公务员“入口关”着手,把干部放到关键岗位、重要节点去磨砺,增长才干、加速成长。针对干部队伍专业本领不强、跟不上发展要求以及专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大力实施“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工程”,组织干部到改革发展稳定一线、艰苦复杂环境、关键吃劲岗位磨炼,在加强理论训练和实践锻炼中强肌增智。要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选人用人导向,注重从重大任务、重大斗争中选拔使用干部,常态化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着力锻造一支忠诚履职、担当尽责,铆足干劲、奋勇争先高素质干部队伍。

  让高水平人才引领新质生产力

  日前,总书记在湖南省长沙市,考察了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了解当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情况。从2023年在地方考察时提出,到今年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和全国两会上的深入阐释,再到这次地方考察再次聚焦,总书记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明确要求、作出有力指导。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水平人才是关键力量。必须在完善机制、优化培养、健全保障上下功夫,让高水平人才引领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人才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的引领作用。

  完善工作机制,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高水平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基,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越是想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越应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越应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力争真正实现创新驱动、人才引领。要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始终以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为目标,深化人才体制改革,对现有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进行不断完善,推动形成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想方设法全方位引进、培育、留住、用好人才,既健全人才政策体系,又搭建载体平台,还优化服务机制,最大限度调动高水平人才投身到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优化培养方式,让一切才智潜力充分迸发。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靠“人”,特别是靠高水平人才。高水平人才的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必须在优化培养方式上多想办法,从科技发展新趋势、产业发展大形势、经济发展大背景出发,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抓好抓实传统领域人才培养,坚持因地制宜、因人施教,使得培养方式更有针对性、更加接地气,又放眼大局大势,持续加大对新材料、航空产业、绿色发展等新兴领域人才培养力度,在新产业中培养人、在新模式中锻炼人,切实提升高水平人才能力水平,真正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好急需紧缺人才,让广大高水平人才放开手脚尽洒聪明才智,自身潜力得到充分迸发。

  健全保障机制,让一切梦想期待充分实现。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对于高水平人才来说,身处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大潮中,心中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梦想与期待,有的是物质层面的、有的是精神层面的,归根结底都与保障机制息息相关。因此,若想让属于高水平人才的每一个梦想都开花,必须在健全保障机制上多想办法,投入时间与精力调研、研判、制定、执行,最大限度开展好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确保高水平人才“名利双收”。健全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充分尊重高水平人才创新创造价值,使得分配制度更能体现创新能力、工作业绩,确保“一分贡献一分收获”,让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得到充分彰显,更好地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营造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注重做好精神激励,不仅在物质层面保障、生活上护航,还通过建立完善荣誉制度,各类评比宣传活动等,让高水平人才政治上受重视、社会上受尊重,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状态更好、干劲更足。

  向“兴”发力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3月18日,总书记来到湖南长沙,走进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了解当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情况。2023年9月,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提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给出重要方法论。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核心要义、本质要求,以更具前瞻的战略眼光、更加有效的务实举措、更为积极的主动作为,不断向科技兴、产业兴、人才兴发力,牢牢牵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紧紧握住产业创新的“助推器”,时时抓住人才创新的“原动力”,向“兴”发力,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向“科技兴”发力,牢牢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为新质生产力“增动能”。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依靠创新驱动是其中关键。科学技术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变量,进而不断催生新兴技术、新兴产业,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硬核底气。百舸争流、大国竞争,关键要看科学技术的整体进步、生产能力水平的创新发展。向“科技兴”发力,要注重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要坚持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主攻方向,牢牢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不断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使科技创新从“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以科技创新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引擎”,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际,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上,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澎湃动能。

  向“产业兴”发力,紧紧握住产业创新这个“助推器”,为新质生产力“提效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产业则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关系日益紧密,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创新反哺科技创新,可以实现科技创新的多产业应用、多场景赋能,形成促进生产力提升的乘数效应乃至指数效应。企业的发展过程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因此企业天然的需要创新、善于创新,是产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要为企业创新“搭好台子”“架好梯子”,推动政产学研协同,为企业提供更多优质创新资源,助力企业深入开展技术革命,在创新的舞台上唱响一出出“好戏”。要与企业勠力同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改造升级“老字号”,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装备制造等产业赋能增效。深度开发“原字号”,对冶金、石化等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改变“炼”有余而“化”不足和原材料有余而增值链不足的状况。培育壮大“新字号”,助力新兴产业茁壮成长,为未来产业突破攀升积聚力量。

  向“人才兴”发力,时时抓住人才创新这个“原动力”,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能”。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依靠人才,方能决胜未来。新时代新征程,要抓住“人”这个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倾心引才、悉心育才、真心爱才,进而实现新质生产力新的跃升,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澎湃动能。点亮创新人才之灯,要摸清自身“人才底数”,立足“需求匹配”,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柔性引才机制,紧盯地方特色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实际,实现靶向引才、以产引才,将最好的人才放在最适合的岗位。完善评价机制,重视行业评估,坚持以用为本,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用人机制,把位子、平台、待遇、荣誉给优秀人才,同时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增添干事动力。要持续完善人才服务体系,为人才全方位做好人才安居落户、医疗保健、子女就学等事项,以优质的人才服务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保驾护航。

  打造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引擎”

  近日,总书记在湖南省长沙市,先后考察了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和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了解学校用好红色资源、坚持立德树人和当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情况。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必须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战略,坚持高标准、实举措,培养各方面、各领域优秀人才,倍增放大人才支撑作用,打造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引擎”。

  优化人才布局,坚持系统推进“正向赋能”。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支持,人才优势是最有潜力的优势。要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聚焦“需要什么人才”布局人才工作,强化人才发展战略的统筹规划,把人才开发作为战略基点,提高人才和科技发展、实体经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围绕数字经济、现代农业、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领域,锻强“人才链”。要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从高校分类特色发展到建立分类评价机制,从建设面向国家和区域发展的创新高地到实施技能强企行动和技能根基工程,不断完善统筹协调机制,确保体制优、机制活,形成协同发力、高效畅通、支撑发展的“生态体系”。人才的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结构的调整上优先推进,政策的效益上优先释放,下好“先手棋”,增强人才建设的适应和支撑能力。

  释放人才活力,瞄准成果落地“注入动能”。只有破除束缚人才作用发挥的“捆绑绳”,打破人才流动的“天花板”,才能促进人才活力的充分释放。要结合具体实际,放手授权给用人主体,该下放的权力不能“攥紧在手”,该由用人单位决定的事不能“随意拍板”,选什么样的人、如何选人,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要避免“用人的不评人”的“挠头事”,避免“评人的不用人”的“烧脑事”,把用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以“明白选”“明白评”激发人才活力。此外,要疏通人才评价的“堵点”,在人才评价上“破四唯”,根据创新能力、业绩水平对人才进行分类评价,防止“一把尺子量到底”,同时创新激励机制引导人才流动,提升人才供给的质量,推动成果的落地应用。

  紧抓人才培养,确保人尽其才“撬动效能”。人才培养上要多维发力,持续抓好人才能力本领的培养,形成从“知”到“行”、从“用”到“会”的闭环。要紧盯时代发展变化,主动适应学科交叉、能力多面、知识融通的大趋势,强化基础研究和引领性创新,促进学科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贯通,精心制定长周期、多方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要把握人才成长规律,树立“唯才是举、用人所长”的理念,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舞台,坚持在重点项目、重要任务和实践一线“冶炼”人才,培厚创新的“丰沃土壤”,把选人视野拓宽,将用人思维打开,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让人才拥有实现抱负、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推荐访问:感悟 考察 心得体会